<sup id="smieg"><center id="smieg"></center></sup>
<sup id="smieg"></sup>
<acronym id="smieg"><center id="smieg"></center></acronym>
徐匯熱線:021-60910005 浦東熱線:021-50811199
推薦新聞
  • 熱烈祝賀上海福商商務服務再次評為“上海市中小企業服務機構”
  • 熱烈祝賀福商2016年公司年會圓滿舉辦
  • 熱烈慶祝華進投資榮獲《經濟觀察報》2015首屆新三板“伯樂獎”
  • 安徽省明光市副市長江家海率團來我公司考察
  • 工商總局關于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的公告
  • 熱烈慶祝楓涇鎮招商新政策發布會暨第二屆中小微企業投融資對接會
  • 熱烈慶祝上海福商中小企業服務平臺順利喬遷(一期)
  • 熱烈慶祝上海福商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北京公司成功掛牌
  • 上海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年度申報表填寫相關難點解答

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潘保春提案漢字商標使用應納入強制標準

發布于:2018-03-05 13:40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不少人在逛商場時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各種打著英文標識的商家,乍一看像國外的品牌,仔細觀察后發現原來是一個國內的品牌,消費者稍不留意權益就會受到損害。針對這樣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潘保春建議:漢字商標使用應納入強制標準。

  2011年,價格昂貴的達芬奇家具被媒體曝光,國產品牌冒充洋貨。一夜之間,扒下外國名牌的外衣,原本高檔的家具成了眾矢之的,消費者紛紛要求賠償。“達芬奇家具事件”成為冒充洋品牌的典型。

  生活中,假“洋品牌”的現象并不少見。逛商場,一些商鋪的店名是英文,進店仔細一看發現其實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本土品牌。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的消費者投訴中,超過8%是因為商標使用不規范、誤導消費者。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榮事達董事長潘保春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商場假“洋品牌”甚至超過9成。“現在在社會上是比比皆是,有越來越劇烈的這種傾向。洋品牌更多的是國內的一些企業,刻意營造的這一種假象。商家希望通過這種來表示產品的高檔性,從而產生溢價。”

  潘保春代表說,商家給本土品牌貼上冗長的“外國名”,實際上是文化的不自信。這種現象又極易誘導消費者,造成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這個過程當中會造成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利益的這種侵犯。與中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也非常的不吻合,中華民族的母語是漢字,如果一個民族都不認可文字,我們想其實不僅停留在產品的消費層面,可以從這個社會價值也是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潘保春表示。

  因此,潘保春代表建議,漢字商標使用應納入強制標準,把使用漢字作為商標的基本要求。讓消費者能夠對一個品牌,看得更清晰、更明白。“中國制造如果走向世界之巔,就必須具有中國制造的國家品牌和寫著漢字的產品品牌。不管你使用哪一種圖文或者是英文或者其他文字符號,但是一定要有漢字的商標,因為我們更多的這個消費者是只認識漢字的。”

tag標簽:
------分隔線----------------------------
------分隔線----------------------------